-
首先聲明這里闡述的不是全部否定國內教育體系,和夸大國內教育的詬?。m然大家也都清楚/偷笑),我們先對比各自的不同:
課程設置:
在中國,同一個年級學習相同的科目,可以說全國的學校都如出一轍,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外加音樂和繪畫、體育,而后期面臨高考的壓力,很多學?;旧线B音樂繪畫體育都會被拿去上文化課,更別提初中就開始搞社團、社區(qū)服務、志愿者,學生培養(yǎng)個人興趣愛好了。
在美國,同一個年級的學生所選的課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有可能都找不兩個全部課程一樣的學生。比如甲、乙兩個學生,甲的數學比較好,英語比較差, 那么他可以選擇AP數學課程或者榮譽數學,英語選擇常規(guī)課程。乙的英語比較好,數學比較差,那么他就可以選擇讀AP英語或者榮譽英語,那么他們倆不管是數學還是英語都不在同一個班級。所以高一和高二的學生是同班同學也是很常見的,而中國是不可能的。
教學模式:
在中國,授課是以老師為主,填鴨式的給學生灌輸學習知識,且每班學生人數多,時間有限。學生沒有太多自主發(fā)揮的空間,老師是主角。
在美國,主要是采用圓桌討論的方式,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討論甚至是辯論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大量閱讀和寫作是美國教學方式最明顯的特點,學生是主角。
班級設置:
普遍來說,中國每個班級人數多,且教室固定,一個年級一年都在同一間教室,并且上課也全部是在這里。在美國,小班教學,一班十多個學生很常見,且大部分課程學生是需要去尋找自己教室的,且也需要提前充分準備的。
-
這個問題貌似太籠統(tǒng)了,我關心的是這個問題是您作為家長問的呢?還是以孩子為出發(fā)點來提問的。畢竟真正在學校讀書的是孩子,那么選擇出國這個方向是孩子的意愿,還是家長的意愿呢?您是看重的學校環(huán)境,硬件條件,教學理念,學術水平,小班教學,學校規(guī)模,老師的關注度,住宿條件,課外活動等,諸多方面的不同。要看自己的要求來選擇和辨別。
-
教學理念 課程設置,您可以多看看美國學校的校訓還有學校的官網,跟國內的比一下,就很一目了然了
-
您好: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回答起來還著實要想半天,不過,這也是家長們經常問我們的問題,在我理解看來,您是想要問海外教育和國內教育的區(qū)別吧,如果我的理解沒錯的話,我從這樣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1. 思維培養(yǎng):中國的教育,重在培養(yǎng)能力,而美國的教育,重在培養(yǎng)思維,更準確一點說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在美國的中學語文課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閱讀同一個作家的一系列作品,然后對這個作家的修辭方式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這個作家在營造氣氛方面的手法獨特之處;或者通過閱讀兩個不同作家,寫同一個主題的作品,評價他們在表現人與自然的爭斗方面誰做得更好一點。這在美國的高考中也可以看出來,SAT考試,在經歷了兩門考試,滿分1600,到三門考試,滿分2400,之后再次回歸到兩門考試(寫作含在閱讀中),滿分1600,無論怎樣改,其中一門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閱讀)是永遠不會取消的。而中國教育重視的物理,化學,則放在了SAT Subject的考試中。
2. 教學方法:中國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范圍內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添鴨式教育”。特別是高中的最后一年作為復習迎考的沖刺,是在浪費時間還是在探求知識?而美國的教育重在開發(fā)腦力,開發(fā)孩子的潛能,極其看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讓每個孩子都能凸顯最優(yōu)秀的自己。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3. 自信心培養(yǎng):這點可以從成績單來看出來,成績在美國屬于“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不會公布全班的成績。在這種不攀比,沒有來自壓力情況下的孩子,充滿了自信,即使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但是可能在其他方面是優(yōu)秀的,在老師的眼里他也是天使,但是在中國,學生的成績是張榜公布的,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優(yōu)秀率。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更有一些成績不好的孩子,被學校視作“垃圾。拖后腿”等等,不但心理壓力之大,而且讓這些孩子喪失了該有的自信。
其他還有很多,例如課程設置, 上課方式,考試方式,對教師的稱呼,師生關系,大學申請模式等等,無法說哪個更好,哪個更差,但是美國教育的可能是更接地氣的-----“教育即生活”。 -
應該說是各有所長。國內的教育數理基礎打得不錯。但國內的教育,特別是高中上教育,目的就是高考出高分,海外的教育更注重對人的培養(yǎng)。海外教育好的方面主要在于學生學習批判性的思維,思想更活一些,學習的主動性更高一些,而不是人云亦云,“請你象我這樣做,我就象你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