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您好:
您的問題特別好 ,我們機構內部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以下也是大家的一些看法總結:
1. 選擇美高是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孩子將放棄一部分對于中國社會的深入的了解?
無論選擇美高還是美本,當孩子們獨立成人之后,他們有了自主的意識,有了他們那個特定年代的思想與科技,對未來的訴求以及自己的思考,同時也要看他們是要生活在美國還是中國。很多的ABC在大學畢業(yè)后到中國工作的也不少,被外派的也很多,這同時也要看家長的訴求以及希望孩子讀中國社會的了解是哪方面的了解,文化的?政治的?放棄與不放棄是要看自己的訴求是什么?
孩子高中加本科這對于價值觀塑造重要的8年都在美國,孩子是否有“回得來”的資本,會不會不接地氣???
從目前回去的一部分孩子來看,剛一開始回去,好像是有點兒不接地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很快也能接地氣,我覺得這點不必太過擔心,畢竟根在中國,而且生活了十幾年,完全不接地氣這種可能性不大。
那是不是高中階段選擇國內優(yōu)質的國際學校會給孩子的將來更強的靈活性(“出得去,回得來”)?
之前有家長問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教育除了校園之外,還得有社會,有環(huán)境,國際學?;蛟S是有教育而缺失了環(huán)境,而出國學習,既有教育又有環(huán)境,這個是無法改變的,如果國際學校也在一種聲音下教學,強調所謂“正能量”,試想,我們給與孩子無限思維,想象的空間在哪里? 給與孩子發(fā)掘其潛能的教育又在哪里?
以及孩子對自己文化、身份認同是否會有很強的撕裂感?
最近在美國發(fā)起的BLM,在華人中就有華一代和華二代的強烈撕裂,越是藤校學生的家庭,這種撕裂越強。即使孩子不來美國讀書,父母一代和孩子們也會有代溝,這種代溝也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撕裂,只是撕裂的程度而已。 回到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訴求是什么? 我們無法改變時代的步伐,不能阻擋前進的車輪,那么撕裂也好,代溝也罷,孩子說到底,是社會的人,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
而孩子本身,是在文化和身份的認同上隨時調整自己,撕裂是痛苦的,但是也是必須的。不要說孩子們的撕裂,對于我們來說,這種撕裂也是在發(fā)生的。
-
您好,我覺得您提到的這幾種可能發(fā)生的情況要因孩子而異,因家庭而亦。
是否讀美高就會放棄對中國社會的深入了解,我覺得這個要看您希望孩子從哪些層面去了解中國,如果是人情世故,處事的方式,那孩子出國多年,思維習慣和做事方式,中美之間確實還挺不一樣的,不排除孩子將來回中國后,需要經過一段適應期,但既然出國后既然能適應的了美國,那回國后也會逐步適應中國,是個時間問題。
但如果說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國的話,出國之后,如果能看到在國內社會看不到的情況,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也就是說看到的信息反而可能會更全面,多角度一些,也可能反而會讓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于國內的國際學校,雖然不排除有一些不錯的,但是本質上和體制上和國外的學校從教學理念,教學環(huán)境,師資水平等多方面有差距。國際高中,最終的走向也還是要去上國外的大學,但國外的高中給孩子的挑戰(zhàn)是全方位的,收獲也是全方位的。能力到了,走哪都能立足,就無所謂是否出的去,是否回的來這樣的擔心。
最后,我們說一下對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認同,我覺得文化和身份的認同是孩子們不斷成長中逐步對自我的認知。真正的融入,并不是說你進入哪一個圈子了,我們并不建議學生一定要刻意融入到某一個圈子中,融入是自然而然的,你在一個環(huán)境下覺得不別扭,生活工作學習的很自然的情況下,身份認同還是站在外部的視角看自己的的一個立場。美國這個國家本身就很多元,所以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如何給到孩子一個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環(huán)境可能是更重要的。
-
取決于孩子。有些孩子能雙文化通吃,有些卻是處于洋不洋中不中的尷尬局面。
如果未來是想在國內發(fā)展,那么高中,最好連大學都不要出國,因為這期間積攢在國內的人脈是很重要的。
如果未來是想在美國發(fā)展,你也要知道就算高中出去了也不一定能融入美國的文化生活。
我認識一個今年ED入取MIT的女生,她在美國讀完了st.Paul高中。她跟我說她這四年過了都沒有走出中國人的圈子。雖然她有美國朋友,但是閨蜜男友等等玩的最好的都還是中國人。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從美國初中開始讀的孩子,高中畢業(yè)選擇回國,他覺得國內更適合他。
還有些孩子,從小就在國內長大,本科去美國讀,反而在當地混的風生水起。
優(yōu)秀的孩子自然在哪里都容得進去,反之亦然。
-
我覺得高中在國外還好,大學更重要。國內的高中生其實和學習機器差不多,到大學了才真正了解社會(原生家庭之外的),人生觀開始形成。美國好像正好相反,高中的社交對一個人有長遠影響。所以,我個人覺得美國讀高中,國內讀大學對大部分不是學霸的孩子來說是最好選擇。
-
選擇美高意味著對中國歷史,社會制度,國際政治制度的不了解,這是必然的結果。但是如果孩子未來要回國發(fā)展,可以多自學看一些知識和了解國家的情況。留學生回國的也很多。其實不用擔心,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很方便,很多東西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可以負責的講國內沒有優(yōu)質的國際學校,相比之下,與國外的差距十萬八千里。所謂的好的國際學校無非是孩子優(yōu)秀一些。你可以看到中國升學最好的沒有一所國際學校的學生,都是公立學校的國際部,為什么?因為他們的孩子優(yōu)秀。中國國際學校的師資是最大的問題,非常差,其次設施遠比國外差很多。我昨天跟一個高中在 美高普通學校讀,本科讀紐約大學的家長交流。她說她讀的高中(1990年之后成立的學校)秒殺北京的一切學校,想想國內的學校吧,我自己走訪了幾百所國內外的學校,對這個非常清楚。我自己也開國際學校,我特別清楚中國國際學校的水平和實力。也是中國國際學校的排名評委。
這個世界上沒有可以平衡的東西,說到平衡都是騙人的,因為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你專注一邊肯定比平衡做的更好。 -
相信這個問題應該也代表著不少家長的困惑。首先凡事不能一刀切,沒有哪個絕對比哪個更好,這個是因人而異的。
現(xiàn)在的社會不是一個閉塞的社會,這個世界都是一體的,相信家長之所以選擇送孩子出國,更為看重的是國外對于孩子量身定制的培養(yǎng),足夠高的關注還有先進的培養(yǎng)理念,這些都是我們作為家長送孩子出國的初衷,很多時候我跟家長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們百年之后,能給孩子留下什么東西,是房子、現(xiàn)金還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投入,把孩子培養(yǎng)好才是最重要的財富。美國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包括批判新思維等的培養(yǎng),都是孩子終身受用的,另外,在國外獲取的信息可能更為全面,所以不大存在說“是否回得來”的問題, 您提及的是中國的人情世故等等,相信美國這樣的體系培養(yǎng)出來優(yōu)秀的孩子,適應性是很強的,可能家長會問到回國發(fā)展的適應性,但是咱不妨反過來想,要是等孩子的各個方面都已經完全形成了再出國,比如到了研究生階段再出去,在國外能適應嗎?圈子如何?可能大家會想畢業(yè)以后在美國找工作或者積攢工作經驗,那咱的資本又是什么呢?不妨想想這個問題。
提到國內的教育,當然國內的學校也是一個快速發(fā)展起步的階段,不排除說有一些還可以的學校, 但是跟美國很多動輒上百年校史的學校比起來,還是多少有一些差距,這些都是長年累月不斷積淀才可能達到的,所以在孩子最黃金的這8年時間里,把孩子送進最先進教育理念和培養(yǎng)模式的環(huán)境下,不管最后的回國發(fā)展,還是在國外發(fā)展,孩子會終身受用的,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這個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和從小的教育有關,學校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只是學生成長當中的一部分,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關于文化歸屬感,孩子已經讀到高中了,無論從語言還是認知上都已經對本國的文化非常了解,這個年紀出國是一個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時間。如果年紀太小,小學或者初中就很難說。很多讀美高的孩子也是會在假期回國的,并不代表他們就不接地氣了。而且如果父母本身就很重視對中國文化的教育,小孩更不可能就變成一個香蕉人,相反他們的視野會更加包容和寬廣,可以更為辯證的去看待問題。
國內的很多國際學校也參差不齊,有些從小上國際學校的,根本就不學中文,加上家長也認為把孩子交給老師了,自己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導致很多在國內的孩子都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說,學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相結合來看,并且有了中西方的比較,才知道哪些是好,哪些是需要改進的。兩者缺一不可。 -
這位家長您好:
我認為孩子在美高出國的年齡是最合適的,因為這個時候學生其實對于中國的文化的理解、價值觀已經形成了,出國的早他們靈活性更大更能接受新的文化,更大程度的融入到美國社會,因為他們有8年的時間可以去了解這個國家,比美本、研究生出國淺嘗則止的體驗更深刻。同時因為父母家人在國內,美國隨處也可以見到中國文化,所以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身份認同不會丟失。相反,在這樣教育背景下畢業(yè)的學生,有更寬的眼界,對國際事務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是現(xiàn)在社會需要的這類人才。
您說的這種情況可能會發(fā)生在剛升入小學就來美國的學生身上,他們年齡小,一切都還在未定型階段,美國文化在他們身上的烙印可能會比中國文化深。
-
家長您好!沒有錯8年在美國(但是事實上不是8年美高其實一年8個月而已),所以孩子還是有大把時間接觸中國社會,也接地氣。其次,關鍵不是出得去,回得來,而是要回來更比別人高的問題。那么首先,孩子必須努力進入好的專業(yè),并在美國進入社會,學以致用,一旦被美國社會接納,成為美國社會精英,同樣一定也可以未來祖國有生存空間。選擇專業(yè)而不是選擇學校是未來10年的至關重要的命題,有了專業(yè),能夠進入社會更是需要極大挑戰(zhàn)。只有這樣的孩子,一定可以回得來,而且回來很香。反之就是學一些普通的專業(yè),沒有進入美國社會,那么極易被大陸社會邊緣化,就會很痛苦。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出國讀書的孩子時刻關心自己的國家,他們愛國愛得更真切。所以不會對自己文化,身份存在你說的撕裂感,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如果去國外,僅僅混了8年,那么這種撕裂或許會給他人生發(fā)展帶來很多不確定性。